梧桐山脚,川流不息,一节节加速延伸的轨道按下湾区融合发展的“加速键”。近日,由中国建筑承建的深圳地铁13号线南段全部站点(8站1场1主所)实现“电通”,项目建设全力冲刺收尾。
作为深圳市重要民生项目,深圳地铁13号线南起深圳湾口岸站,北至上屋站,线路全长约22.4公里,建成后将成为深圳中部地区南北向骨干线,更好支撑深圳西部发展轴带建设,助推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建设。项目由基础部(凯发k8一触即发基础)牵头,凯发k8一触即发南方具体组织实施,凯发k8一触即发二局、凯发k8一触即发五局、凯发k8一触即发八局、凯发k8一触即发交通、凯发k8一触即发安装参与建设。
项目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在常规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积极应用数字建造、智慧建造、绿色建造技术,推动建设管理提质增效,为实现线路南段“电通”节点提供有力保障,为打造精品民生工程蓄势赋能。
数字赋能 品质建造
数字技术应用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现路径之一,在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建造方式和建设管理模式转型升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深圳地铁13号线项目内部涵盖多个机电系统,各机电专业系统复杂,管线密集,对于机电管综排布要求较高。为此,项目团队采用“BIM+装配化”施工工艺,通过建立模型,极大提升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水平,优化各站点冷水机房综合管线排布,有效提高安装效率和空间使用率。
根据机电管线深化图纸,项目团队提前进行穿墙套管预留预埋,有效避免了后期大量后砌墙孔洞开凿、垃圾清理以及死角孔洞封堵等工作。同时,各站点冷水机房管线安装均采用装配式加工方式,给水管运用卡压式连接方式,无需焊接就可简单连接薄壁不锈钢,有效提高施工效率。
智慧融通 绿色节能
在新质生产力指引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不仅追求优质高效,还应致力于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在深圳地铁13号线,项目团队创新打造智能调节空调系统,引进先进的智能化子系统,每个站点内配置68个用于监测温湿度的传感器,对地铁内各参数进行收集与反馈。系统根据外部温度实时自动调节制冷量,保障车站的温度和湿度,在满足乘客最佳出行体验的同时,将降低地铁车站电力峰值负荷,年均节能率达到24%以上。
项目团队打造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可自动根据人流量控制灯具开关,在充分满足照明需求的同时,实现城轨车站照明系统高效节能、智慧运维的目标,不仅大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有效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同时,项目打造智慧工地系统,通过大数据及建筑图形信息化技术,将现场系统和硬件设备集成到统一的控制平台,从施工现场到材料使用,再到细节把控,项目管理人员可实时监控地铁建设的工艺、质量与进度等,保证对项目建设的全程把控。项目部还积极应用“永临结合”绿色施工模式,项目完工后,部分施工现场临时用水经改造即可永久使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积极力量。
创新工艺 高效铺轨
作为深圳第五条全自动驾驶的地铁线路,深圳地铁13号线列车为按照国际最高级别GOA4等级设计的全自动驾驶项目,最高运行速度达100公里每小时。
内湖停车场作为承担深圳地铁13号线列车停放、维修等重要任务的场所,施工前期,为确保轨道铺设精度,项目团队采用国内先进的CPⅢ轨道控制网精测技术代替传统的直角道尺调轨方式,将轨道几何尺寸误差控制在毫米范围内,为精准、高效施工保驾护航。
长1600米的出入段线属于盾构区间,常规灰斗无法保证混凝土质量,项目团队为确保道床顺利浇筑,采用自变形轮轨式混凝土施工车,可在区间内快速切换,实现“从钢轨跑到管壁”的双线运行,具备高效输送混凝土能力。
内湖停车场位于深圳人才公园下方,为实现“静音”运营环境,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采用减振接头夹板及钢轨吸振器进行降噪,减弱钢轨纵向振动传递,延缓钢轨异常磨耗。借助高度机械化,项目迅速完成了7千米整体道床线路,21组单开整体道床道岔以及1组交叉渡线整体道床道岔,为列车到段调试打下重要基础。
以数提效、以智赋能,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中国建筑紧跟国家发展战略,秉承“品质保障、价值创造”核心价值观,助推“轨道上的大湾区”从蓝图照进现实,谱写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新篇章。【基础部(凯发k8一触即发基础)、凯发k8一触即发安装供稿】